世界胰腺癌日丨从中山二院医生确诊的罕见胰腺癌,认识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癌中之王”

2023-11-16

最近,广州中山二院的实验室的风波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有网友在网上发文,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某博导团队中有三位医生罹患癌症,公众对于实验室防护条件和试剂安全,提出了质疑。在这里,小编不想过多地评论这个事件。我们留意到有关部门已经对该事件高度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听到权威的调查结果。

我们今天的关注点是,在这三位患癌医生中有一位罹患的就是有“癌症之王”之称的胰腺癌,还是比较罕见的类型。今天恰逢是世界胰腺癌日,带大家认识一下胰腺癌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

胰腺癌发病隐匿性强,癌细胞转移快,术后治疗效果差,且目前没有较好治疗方案,故被称为“癌中之王”。 前不久离世的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得的也是这个病。

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统计,2020年中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为12万人,死亡人数也为12万人,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几乎是常见恶性肿瘤中最低,患者5年内生存率仅为5%-7%。据了解,在全球范围内胰腺癌的发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

根据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防治研究所发布的《1990和2019中国胰腺癌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在男性群体中发病率要远高于女性,且自1990年起至今,胰腺癌发病率增长超过4倍。

同时,根据《1990-2017,全球195国和地区的病人患病和导致患病因素风险报告》显示,胰腺癌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其中男性和女性会在30岁-34岁这一年龄阶段迎来高发持续增长,而在65岁-69岁这一年龄段迎来顶点。

胰腺癌的发病因素或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糖尿病、饮食习惯、酗酒等习惯有关。在上述风险报告中显示,2017年,有9.36万胰腺癌死亡病例归因于吸烟(占21.1%),有8.9%死亡病例归因于高空腹血糖,同时也有6.2%归因于BMI(身体质量指数)过高。

根据中山二院风波中黄姓医生的会诊意见显示,“胰腺肿物病变诊断为恶性肿瘤,符合胰腺SMARCB1/IN11缺失型未分化癌”。肿瘤细胞的“分化“是什么意思,咱们以前专门有文章讲过。简单来说,分化是指肿瘤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的相似程度。分化程度越高,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越相似,恶性程度越低,转移的可能性也越小。反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愈低,其恶性程度越高,进展与转移越快。因此,黄姓医生罹患的胰腺癌,应该说是在胰腺癌里也属于预后比较差、比较罕见的类型,据说仅占胰腺癌总数的2%。


胰腺癌该如何治疗呢?

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还是靠外科手术,这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手术方式包括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腺切除术等。但因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术后五年生存率也低。

尽管手术仍然是首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胰腺癌常常发现较晚,而丧失根治的机会,因此需要对胰腺癌进行综合治疗。迄今同大多数肿瘤一样,还没有一种高效和可完全应用的综合治疗方案。现在的综合治疗仍然是以外科治疗为主,放疗、化疗为辅,并在探讨结合免疫和分子等生物治疗的新方法。

虽然病情不容乐观,我们看到黄医生并未放弃。作为专业人士,在知晓现有治疗手段疗效可能不理想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参加新药、新疗法的临床研究。


事实上,面对这样的情况,参加临床研究确实也是一个选择。患者可以从临床研究中获得的好处包括:

(1) 了解自身疾病相关的最新进展;

(2) 第一时间使用国际上最新的药物和疗法;

(3) 免费获得试验药物和相关检查;

(4) 获得远超普通就诊的医疗照护;

(5) 患者的权益和隐私能得到保障。

国内外的权威指南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建议中也包含了参加临床研究。


在这里,小编也整理了目前国内部分正在进行中的胰腺癌相关临床研究。如果您身边有胰腺癌患者或他们的家属,可以转发给他们参考。希望能为患者们带来更多机会,具体如下。

有意向参与相关临床研究或者咨询其他肿瘤的临床研究项目,也可联系我。也欢迎患者和家属加入“阳光易家亲–肿瘤患友群”,社群按不同病种精细分类,快来与数万位患友/家属分享经验,互通有无吧。

xxx

x